向秋
\r\n
日前,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面向全球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報告顯示,北京排名近年穩步前進,已位列全球第三名,并在創新生態指標上實現了顯著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均進入全球前十強,分別位居全球第六、第十位。
\r\n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是著眼于評估全球典型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而開發研究的一項重要指數。《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通過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3個維度的31項指標,對全球100個城市(都市圈)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反映世界創新版圖變化趨勢以及國內重要城市的創新表現。今年,中國共有19個城市(都市圈)躋身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行列,展現出強勁的科技創新動能。
\r\n
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科技是國之利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綜合國力提高,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r\n
創新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引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科技創新可以改變資源的組合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產要素的效用;可以建立起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等新優勢,提高產業、產品的競爭力;可以實現綠色發展,實現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實現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將為我國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為奪取新征程上更大勝利貢獻不竭動能。
\r\n
開放為創新提供重要基礎。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經濟全球化加快創新要素的全球流動,創新組織呈現網絡化、專業化趨勢,企業加快跨地區、跨國布局創新鏈。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在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
\r\n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立足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拓展發展新空間,創造發展新機遇,打造發展新引擎,我們就一定能推動中國號航船劈波斬浪、行穩致遠,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益陽電視新聞網"的所有作品(如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任何媒體、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違者追究責任
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新聞糾錯:80085816@qq.com
------------------------------------------------------------------------------------------------------------------------------------------------------------------------------------------------------